
解放军总医院郭玉涛在欧洲心脏杂志子刊发表的中国老年房颤优化抗凝管理注册研究显示,我国老年房颤患者中只有44.7%使用口服抗凝治疗。
研究纳入5742 例老年房颤患者,55.3%的房颤患者没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其中64.7%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华法林(48.1% )和新型口服抗凝药(51.9%)的应用比例相当。新型口服抗凝药中,70.9%为达比加群,27.7%为利伐沙班。
1 年的随访中,抗凝药的依从性较差,只有38.4%患者坚持抗凝治疗,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依从性稍好于华法林(47.1% vs. 52.9%)。
研究还发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每日一次给药方案(利伐沙班)的1年的依从性优于每日两次方案(达比加群)。
研究发现,口服抗凝治疗不足的8 个预测因子有年龄、男性、首次诊断房颤、慢性肾病、肝病、痴呆、既往颅外出血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研究者指出,这可能反映了“ 现实世界”的临床实践,最终的治疗选择基于个体化方法,考虑临床情况的几个方面,而不仅仅是CHA2DS2-VASc 评分。
然而,根据指南,年龄、多发病((慢性肾病、肝病、痴呆、既往颅外出血)或首次诊断房颤不应成为不服用抗凝药物的原因,而应注意抗凝控制(如果使用华法林)或调整剂量。
本研究发现,抗凝治疗不足与老年人的预后显著较差有关,全因死亡增加近3 倍,血栓事件风险增加近1.3倍,但大出血风险相似。
指南建议,CHA 2DS2-VASc≥2 分(男性)或≥3分(女性)是口服抗凝治疗是Ⅰ级适应证,而≥1分(男性)或≥2(女性)是Ⅱa级适应证,在第二种情况,建议根据净临床效益和患者偏好进行个体化治疗。
该研究提示这两种情况下,口服抗凝治疗均有生存优势和无过度出血风险。
因此,研究者认为,在中国老年房颤患者中,依从指南的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加大力度增加口服抗凝药物处方。
中国房颤质控报告1 万多例患者中,我国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足50%,抗凝药处方不到60%,出血风险评估不到40%。
来源:
[1] Yutao Guo, Agnieszka Kotalczyk, Jacopo F Imberti, et al. Poor adherence to guideline-directed anticoagulation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eport from the Optimal Thromboprophylaxis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hiOTEAF) registry. Eur Heart J Qual Care Clin Outcomes. 2021 Aug 9.
乳腺癌容易盯上哪些人?
白带发黄是宫颈癌的警示吗?
超高龄生育,这几件事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发烧、恶心、呕吐!竟然是心理出了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
健康早知道:你的子宫还“年轻”吗?
打了胰岛素,血糖为什么没有降?
多囊卵巢,如何才能尽快怀孕?
女性更年期如何保持健康与美丽?
坚持早睡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抑郁的人,这4类食物尽量少碰,或助改善情绪
多吃3样粗粮,健脾胃,营养滋补暖身
南京一男子每天1包烟4年2次心梗
小小“杨桃”是个宝,养颜美容抗疲劳
多吃三种美食,润肠排毒,美容养颜,滋养子宫
天天吃二甲双胍,为何血糖不降反升?